立即註冊 登錄
睿地可靠度論壇(TW-REDI Forum) 返回首頁

hlperng的個人空間 http://tw-redi.com/?5 [收藏] [複製] [分享] [RSS]

日誌

學術論文

已有 1207 次閱讀2013-10-6 19:44

聯合報:2013-10-06
論文發表 - 高教國際化的迷失 中央研究院院士、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博士
學術論文的發表受大學重視,是評審教師研究成果的一項指標。
一、照章辦事:在特定的SCI(科學引文索引)、SSCI(社會科學引文索引)刊物上發表文章。由於所定的指標與規格存在有問題,再加上有些學術刊物審核草率,教師為賦新詞強說愁,過著沒有功勞、有苦勞的日子,他們對學術創新了無貢獻,有些時甚至誤導社會,反生錯亂。
二、遵守僵化的制度:教師發表論文時,尚重視品質,論文發表的速度可能較慢。未了方便起見,大學將學術期刊分類,教師則邯鄲學步,依照分類而做研究並發表論文,難免有些時無病呻吟,有時炒冷飯、人云亦云,對學術的貢獻有限。
三、個人興趣與好奇心驅動研究:教師重視研究的實質影響(impact)及與實際問題的關係,強調發表論文的品質與分量。論文的發表是研究做出成果後的自然結論,而非為達指標而撰寫論文或從事研究。
有分量的文章,難道僅是因為刊登在某一報章雜誌上就可以判定好壞嗎?
下等人,無所事事;中等人,照章行事;上等人,創意行事。
說話受重視,因為有內容。
談國際化,首在遵守國際標準。
語文固然重要,如今英文當道,忽略不得。但是中文或英文說得好並不那麼重要,也與溝通是否有效無必然關係 ,試圖藉改進英文以實現國際化,就是選錯了意提。若不改變落後的心態,不採納先進的國際標準,英文講得再好,英文講得再好,國際化不算成功。反之,一個社會即使英文欠佳,但遵行國際標準而取得實質進步,仍是國際化。日本與南韓就是很好的例子,他們英文說得不比台灣人好,卻沒人說他們比較部國際化。
英文只是溝通工具,國際化更重要的內涵,是要透過外語來認識各國文化、關心國際時事。要有國際視野,對世界大事的來龍去脈瞭解更重要。
溝通的良莠在於態度、誠意、邏輯與內容。引喻失義的文章充斥版面,有礙溝通,令人惶恐。

台大心理學黃光國教授:台灣學術界現在流行發表輕薄短小論文,有教授爭取國家經費,購買昂貴儀器,專收研究生寫論文,衝個人論文量,形同養小鬼。很多老師根本不清楚在研究什麼,論文往往沒有原創性、不痛不癢。論文價值不應由刊物定義。技職院校老師本該教學生既能,卻忙於寫論文,師生逐漸和產業脫節。一本薄薄論文,卻有一長串作者,師生輪流掛名來衝高論文數量,換獎金,召開記者會吹噓論文登上哪些期刊,卻缺乏影響力,發表後沒什麼人引用。

政大錢致榕教授:學術研究質量應有一定的標準,但將論文列為唯一標準是錯誤地,且不該以量取勝,而要以學術貢獻為主。國內大學過分看重論文,將論文上了SCI、SSCI期刊列為教師升等標準,已走火入魔。
台大前校長陳維招教授:大學教授應該教學、研究、服務並重,但早期很多教授不做研究,大學才逐漸要求教授發表CSI論文。但衝論文的量,只是過渡作法,未來應提升論文品質,重視對學術、社會的影響力,且人文社會等不同領域,也應訂定不同評量指標才公平。

實踐大學陳超明教授:學生無法切斷與父母的臍帶,就無法跨出與世界接軌的第一步。透過更多語言,接觸更多文化,才能建構更全面的世界觀。

台大數學系王金龍教授:學問高下不能只看論文多寡,台灣學術界一大問題,在於追求廉價的公平,論文重量不重質,導致學者無法潛心研究、缺乏創見,制度需要調整。文史領域更重視專書、而非輕薄短小的論文。發表過一百篇論文的學者,不見得比只發表過十篇、一篇論文的人優秀。用論文數來衡量學術成就,易流於急功好利,每三個月就來催研究進度、要你寫報告,逼到最後,明明還沒做出成果,就急著發表,不但無法刊登在好期刊,創意也可能曝光,被別人借走。

瑞典林雪平大學趙光安教授:SCI一開始只是方便學者透過索引查詢同領域專家寫過的論文,後來變得商業化,將納入的期刊分等級。台灣的大學又根據等級來評分、量化學者的表現,甚至當成大學排名的指標。許多研究因太有創意,初期被視為冷門,直到二、三十年後證明對學術產生很大貢獻才得獎。




路過

雞蛋

鮮花

握手

雷人

評論 (0 個評論)

facelist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Archiver|手機版|睿地可靠度論壇(TW-REDI Forum)   

GMT+8, 2024-5-14 13:05 , Processed in 0.235571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