睿地可靠度論壇(TW-REDI Forum)

標題: effective efficiency = 有效性、效果、效率、稼動率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5-26 08:48:21     標題: effective efficiency = 有效性、效果、效率、稼動率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5-26 09:08 編輯

Effectiveness =有效性
Effective =效果
Efficient =效率、資源使用
Performance =性能、績效

很多人討論豐田生產系統 (Toyota Production System, TPS),全面生產維護 (total production maintenance, TPM) 活動是 TPS 兩大支柱之一。

生產設備能力重要的度量指標:


OEE = A x P x Q
A: Availability
P: performance
Q: quality

[tex] A = \frac {normal \; time}{available \; time} = \frac{MTBF} {MTBF+MTTR} [/tex]

很多撰文稱 A 為時間稼動率,P 為性能稼動率,Q 為合格品率。OEE 的對像是設備,A 應該是指設備的可用度(或是妥善率)、P 是指設備的性能,是能力在時間和使用上的表現結果,為何「能力」變成「稼動率」?


OEE 主要考量設備的損失,TEEP 則是除設備的損失之外,還考量時程的損失(使用率),OEE 與 TEEP 的關係為:

TEEP = A x P x Q x U

U =使用率=規劃使用時間/日曆時間=工作週期 (duty cycle)

OEE 與 TEEP 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,OEE 的時間基礎是實際使用時間,亦即上工時間,;而 TEEP 所使用的時間基礎是日曆時間,也就是一天 24 小時;一週 7 天 = 168 小時;一個月 30天 = 720 小時;一年 360 天 = 8760 小時。

能力=定性 x 定量=程度 x 頻度=效果 x 效率 ⇒ 重要性 x 可能性

能力不足、達不到當然是危險的,一般用風險 (risk) 作為衡量指標。風險 = 程度 x 頻度 = 嚴重性 x 可能性
1985年朱蘭博士提出系統有效性(system effectiveness, SE)的定義為:
SE = C x A x R =效果 x 效率


C =效果,代表系統要用的時後有多麼很好用。
A x R =效率,A (可用度) 代表要用的可以用,R (可靠度) 代表可以繼續使用多久,是從時間的面向看結果,配合相對應的人力與物料成本,就是所需要的資源。所以,在管理領域,效率是指所需的資源,而要量化評估資源,則需要資源單位成本,例如人工單位成本、物料單位成本,找出在時間軸線上所佔的成分,就可以估算出所需的資源需求。

TPM 討論 OEE 的意義也是一樣的,使用設備預期的成果是生產出符合設計規格或顧客要求的產品,代表性指標為 Q,就是良品率或合格品率、或良率,是衡量設備的效果。可用度 (A) 是指設備可以開機使用的可能性,根據設備的可靠度和維護度資訊計算,性能 (P) 是設備開機之後的使用性能,類似 Juran 定義系統有效性的可靠度概念,A x P 就是指設備的效率。

OEE = Q x A x P
Q =效果
A x P =效率

不同領域,應用相同或類似的原理或原則,最好還是回歸到基本和根本原理,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公式而已。

wikitw稱稼動率為utilization或activation,是指設備實際生產數量與可能生產數量的比值,也就是設備創造價值的時間佔所能提供的時間的比重。

OEE 考量的重點為設備的使用能力與表現,不是人員的管理能力與表現。

台灣科技大學工管系 2009 年許總欣教授指導、研究生邵國書的碩士論文「六標準差在 TPM 全面生產保全活動之鷹用」,將 OEE 英文寫成 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,大家習慣使用的英文為 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。說明了台灣學界不重視名詞定義的重要性。

另外,Operation 一字也有不同的對應稱法,例如:



參考資料










歡迎光臨 睿地可靠度論壇(TW-REDI Forum) (http://tw-redi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