睿地可靠度論壇(TW-REDI Forum)

標題: QKC20190412:讀書會_設計審查與內部稽核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4-8 22:40:07     標題: QKC20190412:讀書會_設計審查與內部稽核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4-10 18:01 編輯

品質學會品質知識社群 (QKC) 讀書會
專題:設計審查與內部稽核
時間:2019 年 04 月 12 日(星期五) 15:00 - 18:00   
地點:品質學會九樓教室(台北市羅斯福路 2 段 75 號)
引導:彭鴻霖會友

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4-8 23:29:03     標題: 審核與稽查的溯源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4-23 09:38 編輯

審查 (review) 與稽核 (audit)

審查:線上、主動、決策;稽核:線外、被動、建議。

COSO 內部稽核著眼在企業營運公司治理的財務面向,嚴謹的狹義稱法為財務內部稽核,稱 ISO 內部稽核為非財務稽核。兩者應該如何整合是個議題,尤其是對於上市上櫃公司更是如此,兩者都是有相當的法源基礎。

ISO 內部稽核以管理系統、過程、產品為稽核對象,COSO 內部稽核以公司治理、財務管理、內部控制、組織倫理、組織文化為稽核重點。

稽核分為第一方稽核(內部稽核)、第二方稽核(顧客稽核)、和第三方稽核。

審查與稽核兩個名詞在產業應用最早是出現在美軍標準 MIL-STD-1521,「系統、設備、與電腦軟體之技術審查與稽核」。審查與稽核的主體是專案計畫的產品(包括系統、設備、與電腦軟體),稱為型態物件 (configuration items)。
技術審查與稽核的種類總共有 10 項,依照專案計畫的發展階段加以區別,

相關議題:專案計畫發展階段,新產品開發過程,系統工程過程,先進產品品質規劃 (APQP)、新產品導入 (new product introduction, NPI)。

ISO 9000 系列國際標準自從 1987 年開始發行及推動之後,應用主體從產品、過程、品質管理系統、營運管理系統的演變,美其名為了使標準的內容更具體、明確,事實上其適用範圍是限縮的。

ISO 9001:1994 第 4.4.6 節「設計審查」(design review) ,規定在合適的設計階段,必須規劃、執行與紀錄設計審查活動。ISO 9001:2000 第 7.3.4 節、ISO 9001:2008 第 7.3.4 節「設計與發展審查」 (design and development review) ,具體規定的要求條文,評估設計與發展結果符合要求的能力,以及識別任何問題並提出必要的行動。ISO 9001:2015 不再有顯性的設計審查條文規定,第 8.3.4 節「設計與發展控制」 (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ols),說明審查只是手法之一,其他的手法包括:驗證、查證、及其他任何必要的行動。這就是 ISO 9000 的作風,小鼻子、小眼睛,看高毋看低,從基礎的產品技術與工程下手借殼上市,形成氣候之後轉向高層營運管理同溫層靠攏取暖,始亂終棄、削足適履、棄之如敝屣!


審查相關名詞:


稽核相關名詞:


汽車界的未然防止方法 (Mizenboushi method), GD3 問題預防過程 (problem prevention process),:

設計審查參考資料









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4-8 23:31:23     標題: 定義:審查、設計審查、技術審查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4-14 22:39 編輯

審查 (review):審核、評論、覆查

ISO 8402:1986、ISO 8402:1994 為設計審查 (design review),是一種品質管理手法,一種活動。ISO 9000:2000 第 3.8 節、ISO 9000:2005 第 3.8 節,檢查相關名詞 (Terms related to examination)。ISO 9000:2015 第 3.11 節決定相關名詞 (Terms related to determination),是一種找出一項或多項特性及其特性價值的活動,此類活動包括:審查 (review)、監視 (monitoring)、量測 (measurement)、檢查 (inspection)、試驗 (test)、進度評估 (progress evaluation)。

審查定義:

設計審查定義
技術審查 (technical reviews)
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4-9 00:16:58     標題: 定義:稽核、內部稽核、型態稽核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4-29 16:33 編輯

品質管理與品質保證相關名詞定義,從 ISO 8402:1984 第 4 章工具與技法相關名詞, 、ISO 8402:1994 第 3 章名詞與定義、ISO 9000:2000 第 3.9 節稽核相關名詞、ISO 9000:2005 第 3.9 節稽核相關名詞、ISO 9000:2015 第 3.13 節稽核相關名詞。
由此可看出,ISO 9000 品質管理系列對於稽查一詞的定義變化,從 2000 年之前的工具與技法之一,到 2000 年之後變成品質管理活動的過程 (process) 之一。


品質管理的稽核與品質稽核定義

德國車輛協會 (VDA) 產品稽核 (product audit)
A product audit ass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quality assurance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a small number of product  and/or parts and confirms their quality capability based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.






型態管理的型態稽核 (configuration audit)






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4-9 22:36:22     標題: 技術面(非財務性)設計審查與內部稽核的基礎:型態管理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4-23 09:54 編輯

型態管理名詞與定義



型態管理 (configuration management, CM) 相關文件:




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4-9 22:51:25     標題: 設計審查與內部稽核:決定與檢查相關名詞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4-23 09:57 編輯

ISO 9000:2015, 3.11 決定 (determination)

ISO 9000:2015, 3.11.1 決定 (determination)



檢驗 (inspection)



試驗 (test)



監視 (monitoring)


ISO 9000:2015, 3.11.4 量測 (measurement)


ISO 9000:2015, 3.11.5 量測過程 (measurement process)


ISO 9000:2015, 3.11.6 量測設備 (measuring equipment)




驗證 (verification)



查證 (validation)



審查 (review)



ISO 9000:2015, 3.11.9 進度評估 (progress evaluation)



ISO 9000:2005, 3.8 Terms relating to examination
ISO 9000:2005, 3.8.1 客觀證據 (objective evidence)

ISO 9000:2005, 3.8.6 鑑定過程 (qualification process)

ISO 9000:2000, 3.8 檢查相關名詞 (Terms relating to examination)
ISO 9000:2000, 3.8.1 客觀證據 (objective evidence)
ISO 9000:2000, 3.8.6 鑑定過程 (qualification process)

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4-29 16:32:52     標題: 財務內部稽核 (COSO internal auditing)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4-29 16:34 編輯

COSO 內部稽核著眼在企業營運公司治理的財務面向,嚴謹的狹義稱法為財務內部稽核,稱 ISO 內部稽核為非財務稽核。兩者應該如何整合是個議題,尤其是對於上市上櫃公司更是如此,兩者都是有相當的法源基礎。



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架構 (COSO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) 的內部稽核:偏重企業營運在財務風險與企業社會責任

財務盡職調查 (financial due diligence) 與財務稽核 (financial audit) 的比較

盡職調查(due diligence, DD),簡稱盡調,亦有翻譯為謹慎調查。盡職調查常見於公司營運的財務管理,其目的是為了確認顧客是否值得被投資,是否有潛藏的風險,避免客戶投資的報酬無望,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。常見的盡職調查項目包括:

財務盡職調查與財務稽核不同,盡職調查強調過去的分析與未來的預測,多使用趨勢分析、結構分析等工具。稽核則是立足在現在,一般採用函證查閱、實物盤點、數據複算等方法。


作者: hlperng    時間: 2019-4-29 16:43:41     標題: 失效模式為基設計審查 (DRBFM) 與試驗結果為基設計審查 (DRBTR)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9-5-4 10:57 編輯

失效模式為基設計審查  (Design Review Based on Failure Mode, DRBFM) 是日本九州大學 (Kyushu University) 工學院機械系吉村達彥 (Tatsuhiko Yoshimura) 教授在 1997 年所倡議的品質問題未然防止手法 (The Prevention, Mizenboushi, Method for Quality Problems, GD[sup]3[/sup])。吉村達彥曾在豐田汽車公司服務 32 年,擔任負責保證產品品質與可靠性的工程師之一,職業生涯致力於在產品發生問題之前就加以避免,而一些在問題發生時出面解決問題、號ˋ稱故障排除師 (troubleshooters) 的同事都成為公司的英雄,印證了 MIT 的研究發現:「從來沒有人因為解決從未發生過的問題而獲得讚譽。」 (Nobody Ever Gets Credit for Fixing Problems that Never Happened.)

許多人跟著吉村達彥教授學習 DRBFM 手法,學生之一美國比爾-豪格 (Bill Haughey) 撰寫了「失效模式為基設計審查與試驗結果為基設計審查過程指南」的電子書,並且主導發行了 SAE J2886 (2013) 與 AIAG CQI-24 (2014)。

設計審查三個核心目的:(1) 設計功能是什麼?(2) 設計能否實現?(3) 設計能否製造?
設計審查是為了控制產品的設計、品質,並且確保可以進行製造、運輸、安裝、使用、與維護等作業,對設計開發過程程序進行客觀評價並提出改善建議,確保能夠進入下一階段的活動。

2012 年豐田汽車公司檢討認為設計開發過程有太多的篩選程序,決議改變設計方式,減少設計審查參與人數。當太多人參與設計時,只是減少缺點的觀點進行設計,沒有導入創新的優點,因而針對已經驗證過的設計進行變更時,提出失效模式為基設計審查 (Design Review Based on Failure Mode, DRBFM) 的設計審查機制。

DRBFM 集中在三個概念:良好設計 (good design)、良好討論 (good discussion)、與良好拆解 (good dissection),因此簡稱為 GD[sup]3[/sup]。後來亦有稱GD[sup]3[/sup]包括良好設計 (good design)、良好討論 (good discussion)、與良好設計審查 (good design review)。

「簡單就是可靠」,可靠性的根本就是不要變更設計。吉村邦彥認為,變更一定會造成設計的干擾,累積的結果影響零件之間的介面,以及系統之間的作用,所以需要設計變更時,那就必須將變更維持在最少的情形。設計變更不可以在多處同時進行,太多及太快的設計變更,會超出既有偵測能力所能掌握,因而快速導致失效的結果。

豐田汽車總設計師福市篤雄 (Tokuo Fukuichi) 認為,產品設計靠民主決定是不再存在的。「如果遵循持續改進原則,你可能會成為一名身材良好的模特兒,卻成不了一名演員,一個身材容貌都不算好卻令人難以忘卻的演員。」(By doing kaizen, you might be able to be a fashion model with a good figure, but not an actress - unforgettable even if she has a less attractive figure and an unusual face.)

新產品開發時,將已經在使用時證明 (proof-in-use) 的良好設計應用在未來產品,失效的風險相對是很低的。持續改進的對象是做事的人們和他們的態度,而不是所做的東西。

DRBFM 整合設計審查 (DR) 及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(FMEA) 兩種可靠性手法,FMEA 結果是設計審查時的最佳輸入資料。

經過幾年來的推廣,GD[sup]3[/sup] 產生了不同的組合:

其中:

Delphi 公司 Lisa Allan 建議在產品發展過程推動設計審查時,在設計階段導入 DRBFM,雛型製造與試驗查證階段完成試驗之後執行 DRBTR,量產階段的生產物品執行 DRBD&P (design review based on design and process),這些運用預防問題手法的時機如下圖所示:


研發過程導入預防問題手法的時機 (source: ReliaSoft website)


針對設計修改或設計變更 (design modification or design change),所提出將 FMEA 與新產品導入 (NPD) 整合在一起的問題預防過程稱為「修改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」 (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of Modification, FMEAM) 。



參考資料:









歡迎光臨 睿地可靠度論壇(TW-REDI Forum) (http://tw-redi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2